"厕丽玉于瓦石,殖芳芷于败兰,纵善,亦他人之眉目,非己之功也。"怎么翻译啊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7 08:42:20

——为雷子人硕士毕业展而作

作画不算艰难,也谈不上辛苦。艰难与辛苦的东西皆在画外。

起于无作,兴于自然,感激而成,全无掩饰。自古艺术家及其作品独树一帜,大抵都遵循了这样的规律。这里,最要紧的恐怕是暗含于其中的“情思”二字。绘画作品若不抒情,
画家点染水墨的意义便不大。抽毫作画,情思非得发自心髓不可,否则,落在纸面上的便只会徒具形貌而难以凝聚真神。

古诗所谓“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。”说的是寻常百姓之劳作。其实,画家作画有如农圃凿井耕田,既是为了充实自己,也是为了惠泽他人。然而,不得不承认,在当今画界里,尚有不少凿井百丈而不及泉者。入此一列者,心境、处境想必最苦。我以为,问题还不在于其做不到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”而在于其情思不是动之于肺腑。情不真切,就势必要外加粉饰,而一旦如此,且不论其露出马脚会招致一些非议,最糟糕的还是他自己更难回头了,惯性使然。应该说,这是我们审视画家及其作品时很看重的一点。另外一点,我们必须判别清楚画家的作品里到底有多少别具一格的神采。客观地看,大凡抬脚迈入艺术门槛者,便注定要在个性张扬之路上走下去,摆脱不掉对于其他个性张扬者敬畏情怀的人难有作为,人云亦云、亦步亦趋在这里是不会有出路的。说得明确一点儿就是,过于看重或崇拜大师技艺风格方面的东西,无益于个人的成熟,更无益于艺术整体的发展,有道是:“厕丽玉于瓦石,殖芳芷于败兰,纵善,亦他人之眉目,非己之功也,况不善乎?”这话说得或许使人听了不快,但却值得琢磨再三。

画家能不能令旁观者眼前一亮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平日里在此两点上的修行。换个角度说,透过其作品,我们不难感觉其用力之所在。我以为,气力用得是地方,用得明明白白,作画本身就不艰难,也不辛苦。这里,关键的问题是怎么做才不会白费气力。

古来文人最怕沦落为“盲瞽”与“陆沉”,也就是:知今不知古,知古不知今。古今这个概念,谁来解释都一样,无论如何它也不可能将人引入歧途。惟有这个“知”字的指向却牵缠着大局。很多人正是被这个字诱惑得“小有所志,大有所忘。”无疑,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流于庸俗,即便是可造之材,也终究不会成大器。面对古今之人、古今之事、古今之理,我们的着眼点或许应放在意识、理念、品性、格调、境界等方面